研习马列理论经典 争创学习型党支部

发布者: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发布时间:2019-05-13浏览次数:340



       为响应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2019510日下午,必威西汉姆联官网教工第一党支部利用教育部主办的周末理论大讲堂的平台,在学院230办公室开展了一次支部理论学习活动。本周的理论大讲堂活动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丰子义教授主讲,题目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年合著的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亦称唯物史观,它与剩余价值学说一道,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大理论发现)的首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所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读经典。本次支部学习活动由支部书记陆信礼老师主持,学院党总支书记任玮娜同志作为一支部成员和其他所有没课的党员老师一起参加了本次学习活动。


 

 丰教授的讲座主要从以下六个大的方面展开。

 第一,丰教授从写作背景、基本内容、理论价值等方面对《形态》的总体概况作了介绍:在写作背景上,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形态》乃是针对当时德国社会在观念上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的落后性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仅仅局限于观念领域而为触及社会现实等问题;在基本内容上,《形态》一书主要包括两卷,第一卷旨在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错误思想,第二卷旨在批判当时德国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价值上,丰教授把《形态》一书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地。

 第二,丰教授结合与《形态》一书写作基本同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这一重要纲领性文献,将《提纲》和《形态》一起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在此,丰教授不仅点出了《提纲》与《形态》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提纲》是《形态》的思想提纲,《形态》是《提纲》的具体展开,而且还指出了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中的意义所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这两部文献中,将他们的哲学与以往的旧哲学划清了界限,确立了新哲学的原则与方法,即科学的实践观。与之相应,马克思将他们的新哲学(新唯物主义)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第三,丰教授进一步从马克思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出发,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的创立过程及其作为新唯物主义的意义所在。他认为,实践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其作为新唯物主义就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观。马克思的实践观,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其具体表现: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的实践主要还是指一种理论批判;《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实践开始转向现实的政治批判;《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实践表现为实际的斗争和政治批判两种形式;《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将人的实践看作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在《神圣家族》一书,马克思的实践聚焦于指物质生产劳动。直至《提纲》和《形态》的写作,马克思才真正建构了他的科学的实践观,其内容包括:1、把实践看作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2、揭露了生产实践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3、阐明了生产实践与其他实践活动的关系,指出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提出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即是否从物质世界出发去解释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源及其内容;5、指出实践的“为我性”即主体性特征。丰教授特别强调指出,上述科学的实践观,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红线”(主线),体现在诸如自然观、历史观、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等其他所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领域。

 第四,丰教授又结合马克思不同思想发展阶段就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的确立过程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讲解。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出发点还停留在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自有理性的观念上;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开始将人的社会特质,即人的社会自由作为其思想出发点;到《德法年鉴》时期,因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马克思开始重点关注人的类本质;到《巴黎收高》时期,马克思开始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作为其思想的出发点;到《神圣家族》时期,马克思的思想主要关注于人的“粗糙的物质生产”。直至《提纲》和《形态》的写作,马克思才把真正转到“现实的个人”,并把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其构建唯物史观的理论出发点。丰教授还特别强调,对于“现实的个人”的关注,并非马克思本人首创,在马克思之前的黑格尔、费尔巴哈也都有所提及,只不过与黑格尔把“现实的个人”看作是“自我意识”和费尔巴哈把“现实的个人”看作是“肉体感性存在的人”不同,马克思更多是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出发理解“现实的个人”,与此相应,丰教授概括了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需要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等。

 第五,考虑到大家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更替等)的基本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丰教授重点就生产关系分工市民社会意识形态等四个涉及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但常常被误解或忽视)的核心概念展开了非常细致而深入的讲解。

 最后,丰教授对《形态》一书中涉及的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的阐述进行了讲解,指出:追求人类的自由解放,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主题。其中,共产主义不仅是指未来的某种社会制度和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且它还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即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革命运动。作为一种现实的革命运动,丰教授特别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绝不是一个遥远的价值预设,相反,它就在当下,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脚下。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即:1、生产力的巨大发展;2、实现交往的普遍发展;3、变革无产者的生存条件;4、消灭旧式分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等。

 丰教授讲座结束之后,陆老师主持参与学习的所有党员老师就丰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和心得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丰教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深入而细致,不仅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党员老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

 

通讯员:杨生照